bwin官网偿付能力是评估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。随着2025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披露,非上市险企2025年上半年经营情况浮出水面。
据《金融时报》记者不完全统计,截至8月6日,有143家保险机构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网站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,其中包括60家人身险公司与83家财产险公司及再保险公司。整体来看,保险业第二季度偿付能力充足,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。其中,14家险企风险综合评级达到了AAA级别,有5家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,为风险综合评级为C级。
按照监管要求,险企偿付能力达标需同时满足三个关键指标:一是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%,二是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%,三是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。其中,风险综合评级是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综合风险评价,综合考虑了保险公司的各类风险,如市场风险、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,以评估其整体风险状况。
更进一步,风险综合评级被分为A、B、C、D四个级别,又细分为AAA、AA、A、BBB、BB、B、C、D八个级别,其中AAA类最高,D类最差。
从已披露偿付能力报告的险企相关指标数据看,所有险企均满足前两个关键指标要求,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%,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%。其中,风险综合评级在A类的险企有46家,有14家险企风险综合评级达到A类最高AAA级。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的险企共有90家,其中53家为财险公司,37家为人身险公司。另有5家险企的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,分别为前海财险、安华农险、华安财险、亚太财险、华汇人寿。
就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的情况,安华农险表示,公司2024第四季度及2025年第一季度法人机构风险综合评级(分类监管)结果均为C类,主要原因为公司治理方面存在风险。华安财险在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表示,公司2024年第四季度、2025年第一季度风险综合评级结果均为C,主要在声誉风险、操作风险等领域存在一定风险。前海财险表示,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因经营尚未实现盈利,导致实际资本逐渐损耗。若业务品质和经营改善程度无法达到预期,可能会导致公司实际资本进一步下降,进而偿付能力可能会面临进一步下降的风险。公开资料显示,前海财险已连续亏损多年,截至2025年二季度,其保险业务收入为6.06亿元,净利润为-0.51亿元。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,其核心、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100.84%。公开资料显示,亚太财险有88.32%的股权处于被冻结、被质押状态。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,亚太财险核心、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110.81%,受此影响,亚太财险还被暂停了互联网保险业务。华汇人寿偿付能力报告显示,因公司治理相关问题整改工作尚未完成,监管部门于2022年第一季度将公司风险综合评级结果由B类变为C类。资料显示,华汇人寿的经营业务已经接近停滞状态。
据《金融时报》记者不完全统计,2025年第二季度,143家已公开偿付能力情况的险企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约为493%,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约为524%,较去年同期均有上升。
作为影响险企偿付能力提升的两大因素,今年以来,险企在外源性和内源性两方面持续发力。
首先,在外源性方面,2025年以来,不少险企通过增资与发债等活动,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。据统计,截至目前,公布增资计划的险企数量14家,包括中华联合人寿、国富人寿、鼎和财险、国联人寿、中国平安人寿、三峡人寿等险企;另有新华保险、太平人寿、平安人寿、泰康人寿、阳光人寿等10余家险企先后发行了资本补充债或永续债等债券。
其次,在内源性方面,保险公司投资收益较为平稳,从披露投资情况的130余家险企偿付能力报告来看,今年以来,险企平均投资收益率为1.96%,综合投资收益率为2.21%,有两家险企投资收益率为负数。
对于今年上半年非上市险企综合偿付能力情况,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,在当前利率环境和监管环境下,保险业对资本的需求有望继续增长,险企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“造血”能力,比如通过优化产品结构,减少高风险产品的比例,控制赔付率,改善财务状况,完善内控机制,加强风险管理机制建设,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,如大数据分析预测潜在风险,提前做好防范措施。
值得注意的是,当前,仍有部分险企未能按规定披露偿付能力报告。包括瑞华健康、上海人寿、中融人寿、富德生命人寿、珠江人寿、合众人寿等机构。
对于未能按规定披露偿付能力报告的情况,瑞华健康近日发布公告称,由于技术原因,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信息将延期披露。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,该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73.71%,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1.51%,两项指标均接近监管红线。上海人寿的最新偿付能力报告披露时间停留在2019年;中融人寿、富德生命人寿、珠江人寿三家险企的偿付能力报告披露时间均停留在2021年;合众人寿则于2024年第二季度后再未公开相关数据。(记者 王笑)